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技工教育如何实现多重“突围”

技工教育如何实现多重“突围”

发表日期:2015-2-13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在建材技校的历史上却非同凡响,我们用自己的心血书写了一段流金岁月。

    三十年,是一首动人的歌曲,她和着时代的旋律,高亢激越,唱响了建材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十年,是一部光辉的史诗,她顺着时代的潮流,清晰可见,记载着建材人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斗志。

    三十年,建材人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铸造了历史丰碑。

    ……

    7年前,敲下这段文字,对于曹小其而言,就像是自己的人生迎来了第二个而立之年。三十岁时的他,正逢学校从政策性办学到市场化办学的过渡期,没享受几年“皇粮”就不得不放下身段筹谋招生;三十岁时的建材技校,更名为浙江省机电技工学校,由省国资部门成建制划转给浙江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从此,改革的马蹄“嗒嗒”前行——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别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获批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实现了从普通技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与提升;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成功申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2013年,经浙江省政府部门批准,同意学校建立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化危机为转机 体制改革中稳根基

    推开校长曹小其办公室的窗户,一栋低矮的灰色土坯房格外显眼,近乎遗址般的建筑被错落的高楼所遮蔽,这就是学校的前身,创办于1978年的浙江建材技工学校的旧址。两个班,80名学生,大学毕业分配到这所家庭式的技工学校,意气风发的曹小其总会听到老同事的善意安慰:虽然门面不太好看,但我们待遇好啊,因为它属于省管,只招收城镇户籍的学生,而且毕业生包分配,优质生源有了保障。

    一语数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企业用人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技工院校毕业生由计划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从政策性办学到市场化办学成了无奈之举,教师们口中的“天然屏障”全线崩溃,“出口”得不到保证,“进口”自然不畅,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急转直下,反而成为危机。“当时的建材技校处境很尴尬,实际上属于典型的‘孤岛’办学。”曹小其说,不像普通中职学校教学、业务统归上级教育部门管理,办学资源集中而丰富;建材技校的人事任免归省建材总公司,业务管理则由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而学校又办在义乌,多头管理的结果是一个也指望不上。

    不同于普通中职学校所享受的全额财政拨款,建材技校只有部分财政补助,由浙江省财政部门按学生人头划拨教学经费,其他如基本建设经费、教师工资支出都要自己想办法,也就是所谓的“自筹”。显然,办学规模要是上不去,学校只能被兼并或倒闭。看着改制洪流里一批批兄弟院校“沉寂下去”,2005年初,建材技校痛定思痛,终于走出“开门办学”的第一步,决定与义乌市教育部门合作招收春季班。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由于采取免中考的方式,每年多出了三四百名新生。

    招生危机缓解了,但如何管理这批“直升生”却成为学校的一大难题。“不出点事情,不打个架什么的,学期就好像没过一样。”副校长朱旦标回忆说。2007年,这位年轻但体格魁梧、专长为武术的体育老师出任学生处处长。他的第一项工作是辅助当时的副校长曹小其,共同主持“准军事化管理”相关方案的制定,在学校里全面铺开“做人教育”。把那些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改造成坐、立、行、着装等都一丝不苟的人,改变他们自由散漫、害怕吃苦、攀比消费的心性,增强安全、纪律、卫生、自省等方面的意识,就是曹小其所理解的“做人教育”。而这一切又与教育质量、招生就业等紧密关联,维系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以及生存发展。

    这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春季生都服管了,一个个开始懂规矩起来,还有什么学生是教不好的!”在当地百姓眼中,建材技校成了能给“不听话的孩子”一些厉害瞧瞧的正经学校。这一年,是2008年,是办学规模从六七百人直超4000人的拐点,也是经历过漫长的生存危机后,曹小其写下篇首那段文字的一年。

     变被动为主动 机制改革中显智慧

    “如果说,职业教育处于弱势,那技工院校便是弱势中的弱势。”前不久,人社部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为技工院校的发展大声疾呼。他直陈技工院校办学所面临的三大困难:招生难、资金缺和待遇差。如他所言,一些技工院校无法享受到同等层次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教育附加等资金支持,而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覆盖二、三产业,实习实训设备和耗材投入量大、更新换代快,但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

    在普遍的困局面前,有些学校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淖,而有些,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争取各类项目经费、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变无人买单的困局为灵活办学的机遇。浙江省机电技工学校显然属于后者。

    “虽然浙江省机电集团不投入办学经费,但他们在专业设置上给予指导,并且最大限度地整合行业企业的资源,为我们的校企合作和教学所用,这些无形资产是弥足珍贵的。”曹小其心存感激。作为浙江省机电集团下属的3所学校之一,学校每年都可以参加由集团组织的产学研交流合作会议,以加强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在去年9月的会议上,义乌机电作为牵头单位,与集团下属的浙江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浙江红旗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

    浙江省机电集团一方面积极加强与义乌市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快省级模具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给学校开出人才菜单,要求该校为集团内部企业提供人才助力和技术支持。“集团要求学生技能从低端模具制造提升到高端模具的研发设计,培养层次上逐步寻求与集团旗下的高一级院校合作,提高学生的技术含量和学历水平。”曹小其说,集团每年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逼”着他们奋起直追。

    涉及办学规模、资产增长、就业率和校企合作度等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关系着每一位教师的生计和发展,也正因如此,这里的教师更像“创业团队”,他们吃住都在学校,大家既是同事也是邻居。“不像其他中职学校,老师必须由教育部门统一招聘,很多技术能手碍于学历等限制招不进来,我们学校有‘选用育留’的完全自主权。”校领导班子的任命归机电集团,普通教师则由领导班子根据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需求来招聘,曹小其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全凭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后,一些新教师的收入要远高于老教师。比如,学校出台奖励办法,对那些连续担任15年以上班主任的,每月增发500元津贴,直至退休;同时规定,所有在职教师5年内必须担任一届班主任,否则将实行高职低聘,直至调离教学岗位。这样的雷霆手段,其他中职学校鲜见使用。

    灵活的机制给学校松了绑,便于管理立竿见影,同时也考验着曹小其等领导班子的办学智慧。2009年担任校长伊始,曹小其就大手笔改造运动场,他将校园一侧的山坡打包设计成一个“立体厂房”,上面建运动场,下面沿街开店,并承诺建设者可免费使用30年。结果,义乌的民间资本争相承接这一方案,毕竟学校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公里,地缘优势非常明显。这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运动场,包含了足球场、塑胶跑道和健身区,前后投入2000万元,但学校竟没花一分钱。

    如今,进驻沿街店铺的捷虎名车服务4S店成了学校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单位。曹小其直言,像他们这样的职业教育办学者,必须学会搏击市场,最大限度地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地尽其利”的目标。在未来规划里,学校还将新造5幢大楼,建成义乌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如何争取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来筹措高达2.6亿元的建设资金,又是对学校的一大挑战。对此,曹小其已经有了初步的建设方案,采用省、市、校共建原则,实训中心将于2017年8月底投入使用。

    因有为才有位 学制改革中创优势

    从普通技工学校到高级技工学校,再到技师学院,成功的三连跳,让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层次逐年丰富起来,三年制的中级技工班、五年制的高级技工班和六年制的技师班,让不同专业、不同追求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这背后,是学校渴望有所作为、对社会经济有所贡献的博弈结果。

    在我国,因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实行3年的传统学制,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由上级主办部门统一制定,整齐划一的步调虽然便于管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露弊端,比如,顾及不到学生的差异性、忽略了专业的特殊性、脱离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等。另一方面,如果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实行弹性学制,会让学校的教学管理面临错综复杂的新局面,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会趋于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情况会趋于复杂化,学籍变动也会频繁……

    “我们也想安安分分做好中级工班的教学,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舒心地过日子,但机电集团、劳动人事部门、义乌市教育部门把升格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并给予厚望,只有迎头而上才能不负办学的初衷。”曹小其说,职业技术学校的天职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技工劳动者1.5亿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国家和地方都面临着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这个时候,学校就要发挥补给站、人才源的作用。”

    在拿到技师学院评比细则时,曹小其意想不到,原本以为高高在上的事情,原来可以跳一跳就够得到: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双证书”制度取证率95%以上,承担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提升培训与研修交流……每一条被量化的细则都没有难倒学校,反而很多数据远远超过了标准。

    灵活的学制为学校注入活力,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办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未来的规划里,学校将根据中、高职技能人才的不同管理模式和培养层次,建立“一院两区”,即:以现行的“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区域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学区,占地160亩,在校生规模3000人;同时以技师学院为平台,新征土地500亩,整合机电集团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引进国外知名职业院校,融入义乌市高教园区,形成培养“双高”人才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学区。在校生规模3000人。在此基础上,结合义乌综合贸易改革试点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打造“一中心、三基地”(模具研发设计检测中心、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义乌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师学院,让学生有尊严地就业,为义乌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邵玩玩)成都家教第一平台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技工教育如何实现多重“突围”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3160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