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发表日期:2015-4-27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议题2: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大学科技报道应凸显学术立场

■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 蒋家平

大学在科技报道的诸多链条中处于特殊位置,既要遵照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又要特别重视满足科学家们普遍在意的学术性考量。为此,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新闻规律和服务宗旨。遇到重要的科技成果,我们总希望在第一时间、更大范围发布新闻,更深层次挖掘新闻。但是,科学家们往往并不“买账”,不同意对成果的通俗化解读,不同意科技成果报道之外的深度专访,等等。这是因为:科学家们更加重视学术同行的评价和看法,对新闻报道可能带来的同行批评和潜在负面影响非常担心。为此,大学宣传工作人员要适度“妥协”,注重服务学术和学者,学会宽容、体谅科学家们的矜持和“无理”。

二是专业术语与大众化表达。要将学术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需要与科学家充分沟通。同时也必须承认,学术话语系统与大众话语系统有时候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我们在努力讲清专业术语的同时,有时候不得不适度保留一些略显“高冷”的学术概念,这是科技报道固有的难题,也体现了对科学家和学术的尊重。

三是贴近社会与实事求是。为了增强可读性,科技报道可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疑点、兴趣点作为切入点,使报道更接地气。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科技工作者对研究成果的表述和评价缺乏严谨性,往往会造成对公众的误导。因此,从事科技报道必须本着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科技报道发出之前,还可通过设置所在科研机构、主管科研机构审核等环节来共同把关。

科技报道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

■北京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 蓝晓霞

科技报道因为其特殊属性,首先应是“高大上”的。这体现在立意选题上,要站高望远,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进展等重要内容,以重点主题类架构策划选题,开辟重点版面报道。例如,可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等战略产业,探究相关高校如何服务并引领国家科技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做好科技报道又要“接地气”。要善于讲好科研故事,开发报道话题,不仅讲清具体的科技创新“是什么”,还要呈现报道背后的许多“为什么”。可开发报道话题,通过设置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等话题性栏目,通过深度、分析性报道,为推动高校科技发展形成舆论力量。不仅见事还要见人,通过人物专访栏目报道高校科技领军人物,报道科研“大家”、重要团队的鲜活故事,增强报道可读性,更多引起读者共鸣。

及时研判科技报道的社会价值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吴为民

做好科技报道,关键是要解决好“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问题。

一是善于发现,着力做好“报什么”的问题。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取得各类科研成果的信息,及时作出研判,采用恰当的方式公开报道,做到校内报道与校外报道兼顾。

二是妥善处理,着力做好“怎么报”的问题。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做好专业成果的翻译、解析工作,让校内外非相关专业领域的师生、社会大众都能够看得懂、理解得了。

三是分析受众,着力做好“贴近性”的问题。如果能够在科技新进展新成果与民生关注、民生实用方面找到结合点,通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是注意科技报道的系列性,形成多角度、立体化、持续性的传播效果。

讲好具有特色的科研故事

■西安电子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 吴秀霞

讲好科研团队故事。充分利用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的契机,通过挖掘校内科研团队在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细节,向读者全景式展示科研团队背后的故事。通过讲团队的故事,很好地解决了项目主要完成人不愿宣传个人的问题。

讲好研究方向故事。充分利用学校优秀人才当选院士,入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契机,对专家学者进行专访,事先阅读对方的项目申报书、结题报告,深挖专家教授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背景。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家教授的研究内容,写成人人都读得懂的科学新闻,力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力争把科技报道故事化。

讲好技术特长故事。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积极向媒体推荐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媒体的科普类栏目、新闻专家解读等,让专家教授发声。

寻找科技新闻报道的“矿脉”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孙宏志

高校尤其是理工类见长的高校是科技新闻的“富矿”,作为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我们如何寻找到“矿脉”并向社会推介呢?

坚持“策划在先”,善于挖掘科技题材的新闻价值,延长新闻报道的价值链。从普通新闻中发掘有价值的题材,关注重大的科技奖项,深入挖掘成果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关注学生科研竞赛活动,对于有新闻价值的成果,要及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进行重点推介。

坚持“内容为王”,善于做好对科技题材的“翻译”写作,考虑读者的学术背景和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胃口。要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从日常的角度切入,注重稿件的接近性。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坚持“渠道致胜”,建设畅通的高校科技新闻的推送渠道。建立和跑线记者、版面编辑的工作联系,研究媒体的特点,做好专稿的针对性和通稿的全面性。对于生僻但又重要的科技题材,找准时机集中突破。

议题互动

安徽农业大学曹雷:科技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冷冰冰的,如何体现人文情怀?

回答:科技报道要关注民生,结合交通战略产业来做报道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将科技工作与民生结合,这样的故事就有了温度。

湖科大邹平辉:除了介绍项目,科技报道是不是也要关注人与故事?

回答:对于校外的反映,需要社会媒体去反映社会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从不同的角度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带出研究人员本身,我们之前做过一个汽车工作项目的负责人采访,重点挖掘了背后的艰难与意义。

议题3:如何对接央媒报道

准确把脉新闻宣传“新常态”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毛惠西

如何在“新常态”下更好地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质量、回应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期盼和关切?借助好、对接好中央媒体是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一是关“新”。积极探索与主流媒体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密切关注各类央媒的报道选题需求,及时整理提供新闻素材,积极配合采访报道,为媒体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是知“新”。以典型报道为抓手,深入基层挖掘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进展以及师生员工中的先进典型,并借助中央媒体进行深入、生动报道,使典型人物立得住、叫得响,使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家喻户晓,打动人心。

三是会“新”。善于学会将中央媒体需求与学校新闻点和先进典型进行对接,共同谋划、同步推进,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中央媒体平台,以恰当的方式进行适度的报道,力争取得具有显示度、影响力的宣传成效。

凡事从坏处打算但求最好结果

■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 程华东

科学化是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性原则。所谓科学化,简言之就是按规律办事。要强化科学化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一是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来客观辩证分析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思考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辩证思维,以变化发展的视角去认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三是创新思维,加强策划,创造性地制定工作策略,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出新意。四是系统思维,强化整体观、大局意识,把宣传工作作为完整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布局。五是理性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六是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打算,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七是法治思维,倡导法治精神,以法治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坚持依法治教与推进宣传工作制度化相结合,推动宣传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从一校一地的报道视野中跃出

■扬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薛小平

学校层次不高,重大题材不多,媒体关注不够……这些都是地方高校宣传部门在新闻报道方面遇到的难题。要想拓展舆论空间、放大传播声音,就要从宏观着眼,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形势需求;从微观入手,落脚基层一线,力求见微知著;与主流媒体携手,跟随中央媒体的鼓点前行,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合唱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通过发掘身边典型,强化正面的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在主旋律中踩准地方高校的节拍。找准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亮起特色牌,在协奏曲中律动地方高校音符。要从自己学校的小天地中跳出来,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校一地”的报道,把目光投向全国高校界的热点现象,达到散点透视、整体扫描的效果,化有形为无形,在交响乐中弹奏自己的声音。

议题互动

浙江大学周炜:央媒有许多部门,您具体怎么与媒体对接?

回答:预先选题非常重要。我们宣传部经常和理论处、科研处沟通,了解教师在做些什么,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他们推向媒体。让我们年轻的八零后教师从做评论员开始,至少让他们知道媒体想要了解什么。

中国科技大学刘爱华:如何确立选题中的最高主题、最低主题和中间主题?

回答:举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每周三、每周五中午都会有校园音乐角,把这一现象作为音乐课程的一个变化,是最低选题;后来将其深挖为传统文化通过课堂进入到教学体系中,就变成了中间选题;之后从传统文化如何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自信入手,就成了最高选题。

武汉纺织大学侯庆:由于学校的办学层次不同,对外宣传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地方高校、省属高校如何在量化考核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发展?

回答:做每件事确实要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做宣传,首先是要别人看见你,第二是要别人记住你。如果大家记不住你,可以先让大家看到有这样一个信息,在信息的海洋中,说不一定哪一天它就浮现出来了。很多消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变成有价值的了。前期不要先考虑豆腐块,先满足量的指标再进而满足质的指标。

议题4:如何应对宣传危机

善治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良方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周前进

高校的高关注度、决策沟通失当与新形势下的舆论生态交叠,是其突发事件多发的根本因素。从媒体工作的视角,高校如何推进善治,防范突发事件?

一是决策事项应进行合法性审查和社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正日趋受到高校的重视,但风险评估做得还不够。风险评估应作为决策的一个必备程序,决策前要有阐释、引导;决策后要有线上、线下的沟通解释。

二是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要同步。高校发展不能“穷了和尚富了庙”,要关心协调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民生举措要问计、问需于民,来自于师生,让师生接受、认可。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舆情收集和预警体系。高校应以宣传部门为主,各条战线都应建立多层次、有效的舆情收集、研判、预警体系和灵敏畅通的舆情速递渠道。

四是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疏导平台。平台可以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是小范围或对个体的交流;可以是多形式的新闻(信息)发布;可以是组织系统发起的阵地战;可以是邀请当事方或者第三方师生、专家参与的“问政”“献策”。

五是改进话语体系提高凝聚力。要提升宣传工作队伍做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要熟悉舆论生态,研究运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改进话语方式,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

六是研究校内媒体的定位,创新工作思路。高校应发挥校内媒体的沟通引导、推动引领作用;应主动策划选题,引导舆论,促进学校与师生的沟通交流,增强理解、化解矛盾、促进工作。

七是完善突发新闻事件的处置规范。高校应有“突发新闻事件应急处置的意见、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新闻发布制度、新闻稿件审核制度、新闻采访接待制度等规范,有“法”可依,依“法”行事。

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导向作用

■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刘继荣

2014年南昌大学推行学生自主保洁,这个事件发展曲折,可以说是一次宣传危机的化解。针对该舆情的走向,南昌大学舆情研判队伍通过分析研判,觉得需要纠正不客观的报道,争取在主流媒体发出正面声音,扭转被动局面,把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

南昌大学针对突发应急舆情,探索形成了“五个第一”的工作经验,即“第一时间主动报告”、“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直面记者”、“第一时间主动发布”、“第一时间内部沟通”。建立了网络舆情值班、舆情报告、舆情协作处置、责任追究等舆情综合防控制度,组建了专家舆情研判分析、教工和学生网上评论三支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根据网络舆情的重要程度,一般舆情做周报、敏感舆情做日报、重大舆情做专报,为舆情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有媒体介入的网络舆情,由宣传口和舆情信息口联合处置,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应对危机的态度、速度和尺度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苏寄宛

新闻宣传工作应对舆论危机,应注意把握好三个“度”:即态度、速度和尺度。

注意态度。要尊重每一位记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记者。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不是你的部下;不要训斥记者,因为他不是你的孩子;不能粗暴对待记者,因为他不是你的敌人;不要企图控制记者,因为他无法控制。

提升速度。迅速了解、掌握事件真实情况,要从社会关切、大众关注的角度准备内容,做到心中有底;迅速与主要领导沟通,正确把握学校立场,保证对学校态度、政策的准确解释,统一口径,一张嘴对外,按照事先草拟好的文稿进行信息发布,小心翼翼地回答记者提问;勇于担当责任,敢于诚恳表态,绝不回避推诿,准备好应答尖锐、有刺激性的问题。

掌握尺度。以事实为基础坦陈事实和观点,强调对我们有利的事实;以积极的心态、平等谦逊的态度接受采访,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套话,表达关键信息,勇于承认应负的责任。

主动搭台不唱戏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倪洪江

各类突发事件的产生及处理,已是推进大学管理者反思、促进大学治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全是坏事。宣传危机的背后,往往是治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需求的体现,是宣传部门参与大学民主治理的特有方式。

应对宣传危机时,把宣传部门当成解决矛盾主角的想法,不合情理也不现实。宣传部门是随势而为的危机消解引导者, 调动一切因素,顺势而为,促进问题的良性解决,而非唱戏抢戏。但是,在事前危机预防、事后危机修复中,宣传部门还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把平台渠道建齐,把队伍培养好,逐步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每次宣传危机过去后,要及时反思此次应对中的问题、不足,进一步重视危机的预防、评估与引导工作。

议题互动

西南石油大学曹正:当校园某事件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时,怎样进行危机公关?

回答:危机发生时,首先我们需要面对它,在面对事情的过程中要客观、公平和实事求是。碰到任何事情,宣传部门的同志第一时间肯定要到现场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要主动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还要主动地和新闻媒体对接,媒体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该发布的就要主动发布。

安徽农业大学夏利明:处理学校的突发事件时,如何处变不惊,淡定大气?

回答:需要激情。宣传工作没有激情就没有热情,就没有成绩。现在舆论高度发达,每一个高校都或多或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舆情,宣传部门往往第一时间面对危机,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责任担当的意识。宣传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当你做出成绩时,你会觉得很欣慰的。 成都家教网   www.chuanshijiajiao.com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3293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