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同室操戈的背后

同室操戈的背后

发表日期:2016-5-24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不久前,一则四川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滕刚(化名)杀害的消息迅速抢占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头条。从“马加爵案”到“复旦投毒案”再到如今的“芦海清案”,面对频发的校园恶性暴力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天之骄子沦为刽子手?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社会各方又该如何反思?

    “五世修得同窗读”,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同窗之谊的珍视。从“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到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同门之好”,再到如今众多怀念同学情谊的流行歌曲、影视剧作,足以从侧面展现出我国民间对于同窗之谊的群体性态度。但在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后,本该美好的同学情谊却渐遭蒙尘,甚至有人戏谑地发出“感谢舍友四年不杀之恩”这般令人心酸的话语。

    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每个家庭的孩子无不集父母宠爱于一身,一些本该在成长初期就开始的遵守秩序、尊重他人、容忍谦让等教育也开始缺失。一项关于太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10.4%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14.4%的学生“心里有了委屈、烦恼或知心话”无处诉说。全国少工委的调查也发现,现在与人际交往、人际沟通有关的烦恼在青少年常见的烦恼中占了很大比例。当这些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纾解时,就会慢慢积累,在遇到刺激性事件时便会突然爆发,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定时炸弹”。

    对于这一颗颗“定时炸弹”的形成,大众总是习惯归咎于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应试教育、家庭关爱的缺失。但长此以往,“各打五十大板”的归责方式带来的只能是各方的麻木。笔者认为,回顾这些校园惨案,不难发现当事人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偏向于知识的传承,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精神的塑造和性格的形成,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在人生初始阶段进行模仿的范本,即使在成年后的性格底色中依旧可以看出浓重的原生家庭的影子。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堪怜,但培养一个成功优秀的孩子,不能只关注才艺技能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才是他们走好未来道路的有力保障。这便要求父母在孩子成长初期以身作则,提供良好的人格范本。对于孩子的关爱,也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关怀上,而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时交流沟通,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可以探知其思想、性格、情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握他们成长的动向,并加以及时的帮助和干预,这也是如今为人父母应该学习、具备的技能。

    (作者系兰州大学学生)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同室操戈的背后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3689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