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让高考和时代一起变得更好

让高考和时代一起变得更好

发表日期:2016-6-9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今天的真正问题,不是评论堪称“现象级”的高考是否合理,而是回答“再往后,高考还会如何变?”。从挤高考独木桥到挤名校独木桥,往后究竟是独木桥越来越小、越来越挤,还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年年高考,看似一样,其实并不完全一样。改革开放之前不用说了,从恢复高考到高校扩招,才是最大的转型,其影响不但至今尚未完全释放,而且在不少方面还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甚至想象。

  相比过去高考录取的名额和招考比率,现在考生们面对的上大学机会不知道好了多少,但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高考工厂”“万人送考”和考场周边的临时交通管制,还有堪比“007”的作弊手段,却日渐多了起来。为什么过去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考生只能录取一个,社会表现得波澜不惊;现在高达40%甚至更高的录取率却会弄得全社会都“神经兮兮”?只有一个原因:时代不同了。

  过去,并非所有家长都把上大学看做子女人生必经之路,有些孩子初中毕业就选择了职校、技校或者干脆就当学徒走上就业谋生的道路。今天不要说高中已经普及,上大学成为某种“理所当然”,即使部分上了技校、中专的年轻人,工作之后仍然会挤出时间,自掏学费,去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获取高等教育文凭的理想。国人普遍重视教育,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乃至“知识就是金钱”。无论旁观者如何评价其中的动机、手段,以及动机与手段的关系是否合理,都无法否认一点:中国社会在追求知识、拒绝愚昧、科教兴国;在凭借个人自主努力,最大限度地借助制度化途径规划命运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过去只要考上大学,就够全家乃至全村欢呼、燃放鞭炮庆祝,如今除非考上全国数一数二的名校,好像都没人关心学生的考试结果。因为人类永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动物,也有大众文化时代普遍的“盲从心理”。“物以稀为贵”,先不论是否真的最好,“贵”本身就说明了大众的选择。此外,大学生多了之后,人才市场自然会好中选优,高等教育平民化和名校精英化永远是“孪生兄弟”,高考作为人才筛选机制不会缺少了区分功能。

  今天的真正问题,不是评论堪称“现象级”的高考是否合理,而是回答“再往后,高考还会如何变?”。从挤高考独木桥到挤名校独木桥,往后究竟是独木桥越来越小、越来越挤,还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大学更不用说名校,也只是一代人的选择之一?如果大学文凭不再是农村孩子进入大城市的必要条件,名校不再是进入心仪领域的通行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二元结构”等阻碍个人发展、影响社会效率的因素得以部分消散,高考即便同样竞争激烈,至少考生、家长、教师和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多一份平常心?

  如果说发达国家不少创新创业成功者至少提供了个别样本,证明“考上哈佛不算能耐,辍学哈佛才有能耐”,那么,在国家亟需“双创”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基础教育除了给学生一块“名校敲门砖”之外,也要能给他们“辍学”的底气和能耐。而不是进入大学第一堂课上,刚刚实现12年人生憧憬的“前高中学生”,兜头便被老师告知——当务之急是先把机械地解题,只知道回答别人的问题,不会自己发现问题的“求知模式”革除。高中老师辛苦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却成了大学深造的拦路虎,造成如此反差的“技术原因”,如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希望未来至少不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会的进步,高考始终是一面镜子,成就也罢,弊端也罢,都不能单纯归结于镜子的质量。在中国产业大发展的阶段,高考引导大批学生,成为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工程师,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努力,为中国形成世界上最齐全的制造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在城乡、地区、贫富、性别差异仍然存在甚至还呈扩大态势的当下,围绕高考发生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也不是仅仅借助“改革高考”甚至改革教育就能解决的。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全社会对完善高考制度的迫切要求,不会局限在高考本身,而会在日益清晰地认识到高考制度背后的社会成因之后,转化为推进全面改革的决心和行动。(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成都家教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让高考和时代一起变得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3751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