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发表日期:2016-6-9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放假安排

       由于端午节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关于这一节日的优秀诗篇。伟大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感叹,我们兰西小屋全体人员也在这里为大家送上祝福,希望广大学子能利用这几天好好休息,高考以后的,尽情放松心情;中考之前的,合理安排学习。还有那南来北往的粽子,不管甜的咸的,好吃就是硬道理。

       屈原塔(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南歌子(宋·吕渭老)
       远色连朱阁,寒鸦噪夕阳。小炉温手酌鹅黄。掩乱一枝清影、在寒窗。
       念远歌声小,嗔归泪眼长。纤腰今属冶游郎。朝暮楚宫云雨、恨茫茫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成都家教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3759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