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纪录片走红新媒体要有工匠精神

纪录片走红新媒体要有工匠精神

发表日期:2017-1-17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今年年初,聚焦文物修复故事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亮相央视,随后又在“二次元”文化的“策源地”——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迅速走红。以“网红”之姿成为年轻群体热议的现象级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并不是第一个。近年来,一大批纪录片纷纷“试水”新媒体平台,实现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迎来了转型发展的“第二春”。(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电影市场增长不如预期的形势下,纪录片这个本属于小众的片种却借助新媒体意外蹿红,给人以深刻启发。一方面证明,观众对于内容深刻、视觉奇观的深度文艺作品有广泛的需求和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媒体这种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媒体工具,深受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喜爱,展现了强大的向心力和传播力。

  但是,不要认为纪录片牵手新媒体“一配即成”,由于网络海量的资源选择,网友对于作品质量的关注远超以往,好的作品自然能够迅速集聚好的口碑,从而迅速提高收视率。但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反而会自砸饭碗,网友的差评很快会使之弃若敝履。同时,新媒体平台的选择,播出形式等其他因素也决定了最终成败。纪录片要想在新媒体上走红,必须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学习,有那么些匠心独运之道。

  纪录片走红新媒体,质量才是王道。《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够走红,源于创作团队“七年磨一剑”的坚持与耐心,用10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4个月集中拍摄、7个月重新剪辑精雕细琢出了一部极高质量的纪录片,才能够在央视亮相后又在新媒体上二次传播,并成为“现象级”作品。一部作品,网友可以给好评也可以差评,口碑的积累全凭质量决定。在编排、拍摄、制作纪录片的各环节,创作团队必须要具有“工匠精神”,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细节刻画都要血肉丰满,让观众能被打动、能被吸引,而不是平铺直叙记流水账。

  纪录片走红新媒体,互相对眼也很重要。纪录片的类型细分也很多,新媒体平台的选择也很广,要认真分析比较纪录片的观众群和新媒体的用户群,如果是同一群体或者年龄层次、兴趣爱好都相类似,才能够引发共鸣,获得关注。否则两者互不相容,即便影片质量高,不是用户所喜爱的类型,也难以引起点击观看的欲望。或者用户对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无法理解和欣赏,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差评,得不偿失。

  纪录片走红新媒体,还要在品牌运营和用户策略上下功夫。目前,纪实节目整体在全网占比17%左右,但是点击量不到1%,还有大量的潜力等待挖掘。但在一批纪录片“试水”新媒体大获成功后,挑动了市场的神经,也会激化这一市场的竞争。如今,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和发行日趋专业化和市场化,电视“观众”与新媒体“用户”又不同,观众是被动接受,用户则是主动选择。这就需要在品牌运营和用户策略上下足功夫,走出不一样的道路,才能吸引眼球、获得关注。

  互联网是今后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纪录片想要成功,必须要牵手新媒体,多运用工匠思维,多讲求工匠精神,打磨雕琢精品作品,自然能塑造好口碑,打造好品牌,获得预期的目标与影响力。(胡蔚)成都家教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纪录片走红新媒体要有工匠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4285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