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家长应“平常心”鼓励孩子

家长应“平常心”鼓励孩子

发表日期:2017-9-23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临近年末,又快迎来中小学生的期末考试季。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出现没食欲、失眠、做噩梦等心理压力过重的种种表现,这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而孩子惧怕失败引起的。数据显示,家长的期望是小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给中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第二因素也是家长的期望。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儿童年龄越大,幸福感越低。“影响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作业太多、父母期望值过高和周围压力大。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追求完美的不良心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专家建议,给孩子心理减负,家长要先放平心态,家长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有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轨迹,我们唯一能经历和努力的正是这一份妙不可言的“独特”。

2014已临近年末,中小学生也很快会迎来期末考试。每到大考前后,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都会出现很多学生的身影,现在的父母无一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方面都要求孩子争第一,而家长对孩子过高的目标期望,让孩子过早地背负“重担”而产生一种“喘不过气”的心理压力。

对此,心理专家提醒,这其实是家长的压力,像杠杆一样传递给了孩子。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能得以实现,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期望只是一种幻想,会给孩子造成特别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孩子的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崩溃。专家建议,给孩子心理减负,家长要先放平心态;如果要给孩子做心理治疗,应先给家长做心理辅导。

家长期望高是孩子心理压力的主因,孩子厌学90%是家庭强制教育所致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非常明确地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要考到多少分,拿到第几名;还有的父母往往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要求他们拼命争第一。这种情况在记者身边也比比皆是,朋友李女士的女儿小洁是一名初二学生,她告诉记者说,她很害怕期末考试,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父母每次都要求她必须考到班级的前三名,上一学期成绩下降了,暑期就加强了补习,这次如果再考不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太笨”了。而一名三年级的小邻居潇潇也对记者说,妈妈每天都催她写作业、看书,每次考试分数下来就给她上“紧箍咒”,制定下一次考试的目标。自己擅长体育、手工制作,但妈妈看到的只是成绩和排名!据专家研究,孩子厌学的心理障碍有90%是由家庭或学校老师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所致。

山西大学法学院的一项调研结论表明,家长的期望是未成年人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家长的期望是小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老师的看法。给中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第一因素是社会竞争,其次是家长的期望。

另据一个有关中小学生抗压能力调查的结果显示:89%被访学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打击最大;七成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四成多认为升学压力大。大楚网和楚天都市网曾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也显示:儿童年龄越大,幸福感越低,学生在学习面前最不幸福。100份被调查儿童的答卷 “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作业太多、父母期望值过高和周围压力大。

福州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薛漳主任表示,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出现失眠、做噩梦,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而孩子惧怕失败引起的。

心理专家认为,家长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子女力所不及的要求或无视儿童间的差异,将自己的子女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表现为要求子女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稍有不及;只要发现子女在某反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追赶,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家长这种期望过高、追求完美的不良心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其主要有:

1.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就会放弃追求。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兴趣自然下降。

2.产生自卑感。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的孩子各方面都还比较优秀,但自卑感严重。其原因就是平时父母总是把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比,把缺点夸大,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久而久之就导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

3.形成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分数、名次过分看重,孩子就可能为了取得父母满意的分数和名次而不顾一切。可能作弊、撒谎,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形成虚伪、虚荣、好高骛远、赢得起输不起的个性。

4.影响亲子关系。名次、分数决定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爱的是自己的考分和名次而不是自己,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亲子感情。

要给孩子做心理治疗,应先给家长做心理辅导

薛漳主任指出,孩子的焦虑和抑郁,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给孩子做心理治疗,应先给家长做心理辅导。

天津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关颖也表示,大家都知道“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家长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适当,是否有误,认真思考怎样的期望才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怎样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专家提醒,家长应做好3件事,努力调整对孩子的心理期望值。

首先是把握期望的“度”,让孩子“够得着”。如果期望定得太高,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二是克服从众心理,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人们常用“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上,有的家长却忘记了这一常理,总是喜欢“随大流”。结果别人的孩子或许成功了,自己的孩子却落个一场空。所以应当以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别人的行为确立期望。

三是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事应当由大人决定,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事实上,孩子的发展不是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大人再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孩子的行动。所以对孩子期望应当听取孩子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家长的期望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努力目标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会出现自己的独特的兴趣、意愿、特长,甚至是自己寻求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因势利导,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不应当固守着过去的东西不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徐方忠主任还认为,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被这个价值取向所裹挟的家庭教育。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里,认为“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一切便好”,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理素质都相对脆弱,缺乏对挫折的最基本的承受力。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最近署名为耿琳老师的这一段话,在网上不胫而走。家长实际上也知道,并非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那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的努力体现出成效。为人父母者,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有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轨迹,我们唯一能经历和努力的正是这一份妙不可言的“独特”。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父母而言,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其求诸上限,不如守住下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对社会有用的现代公民,这也应成为所有家长共同认同的下限。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待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家长应鼓励每个孩子努力追寻自己想过的人生。
成都初中数学家教  http://www.hu321.cn/65/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家长应“平常心”鼓励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5384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