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应从小培养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应从小培养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发表日期:2017-9-5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据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修订工作即将完成。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基本任务,以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中国计算机学会(以下简称CCF)是中国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民间学术团体,是全国性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学术共同体,7月9日,CCF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委员会工作会举行。会上聘请了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并就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意义、中小学信息教育改革措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课标修订的思考

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逐渐成为常态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将影响整个国家创新与发展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如何改革中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现这种观念,是近年来在计算机界和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例如,在现行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方面,一些省份尚未给予这一学科以足够的重视,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在修订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通过确定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加强了计算机科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提高了与计算机科学相关内容的教学比重。这样一种加强也是顺应国际基础教育发展潮流的,例如美国去年由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全民学习计算机”(ComputerScienceforall)的口号,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近年来也进一步强调了计算思维的观念。当然,在随后的课标落实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面对计算思维的教学和评价如果实现、教材的开发和教师的培训如何能跟上、一线教师是否能接受和胜任,以及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如何能够提高重视程度等问题。

我的观点是,高中信息技术既是全体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必修科目,也应该成为大学相关专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建设好这一学科就是对时代和国家发展要求的正面回应。CCF组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委员会来主动研究基础教育中的这些问题,是非常及时的,相信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得到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推进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育。首先,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相对而言,一线城市整体上对信息技术教育都比较重视,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大力推进。其次,基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基础教育的特性等条件,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更应着眼于计算机科学教育,而不应该定位成纯粹的工具应用。信息技术课标中,计算机科学内容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真正地把课标的规定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在实践上还可能会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师资培养、开发适合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等。再其次,从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多元化的录取已经是未来的趋势,可以预见很多专业可能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成绩,这也是推进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推进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应该考虑建立健全整个生态。建议先从两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推进高中的高校计算机科学的先修课程(类似美国AP课程)建设,如果高校要求先修课程中包含有计算机科学,必然会促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二是需要先面向欠发达地区启动工作,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先把农村的教师培训和示范课程建设做起来。

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熊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我们以往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强调的是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人文修养是为人处事的道德与伦理,科学素养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然而,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一样,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代表着信息获取、信息鉴别和信息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信息应用的道德伦理等。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深入发生变化。

从方法学的视角看,科学研究有三大基本方法: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对应解决科学问题的三种思维方式: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信息素养的核心之一——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强调推理,实验思维强调归纳,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的自动求解。计算机对人类而言绝不仅仅是运行应用软件的工具,而且蕴含着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因此,中小学信息教育需要上升到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

国际比较视角下,计算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赵健(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我们以2012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三个测试(计算机熟悉度问卷、数字化阅读测试及基于计算机的数学测试)为数据源,分析过上海和全球科技创新国家或经济体15岁同龄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发现上海的学生无论是从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年龄、在校内外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课堂内外使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等多个指标,与那些科技创新力强的对标国家或经济体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上海的孩子在聚焦于任务的、问题导向的阅读质量上明显弱于经合组织(OECD)平均值,信息技术由教师用于教而不是由学生用于学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即便如上海这样的城市,我们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之间依然存在“物理数字鸿沟”和“技能数字鸿沟”,那么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教育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求的距离应该更大,计算机教育任重道远。

与此相对照,国际上的计算机教育已经深度融入儿童学习中,以国际文凭课程(IB)为例,计算机科学课程中早已包含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中如何识别数据、信息和知识,并教会学生理智运用ICT从事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强调知识内容嵌入到真实情境(商业、就业、环境、政府决策等)中予以呈现和评价,IB全球考试真题中的算法题也直接以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环境、人口、交通等)为知识嵌入情境,从而体现计算机的价值不再限于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工具,计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思维是一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方式。成都家教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应从小培养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5100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