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发表日期:2017-10-12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考点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开始侵华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这种“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

答案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上述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晚清这位人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变革政治制度。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中国近代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

(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自强、求富

(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年代

维新思潮

(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

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

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考点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20世

纪初

旧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

答案 民生主义思想。

2.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不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上什么重大事件的影响?

答案 十月革命。

3.孙中山说:“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什么?

答案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0世纪

20年代

新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旧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归纳总结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帝制,进行政治革命,解决土地问题,进行社会革命,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组织召开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正确认识民生主义



按照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阐述,其内容主要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

(1)“平均地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张“土地国有”以防止“兼并”,二是主张“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以达到“均田”的目的,防止社会革命发生。

(2)“节制资本”的根本用意是防止在中国出现垄断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集团,使中国在充分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像欧美国家那样财富过分集中、贫富过分悬殊。



考点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知识主线



一、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影响: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1.毛泽东曾经给林彪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是无疑义地正确的。”

据此推断,这封信大致写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哪一个时期?

答案 形成时期。

2.“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答案 《新民主主义论》。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3)影响: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主张: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影响: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2)主张: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3)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

成立后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邓小平的这段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发展生产力。

2.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破’和‘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体系。

20世纪末~21世纪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历经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2)邓小平理论历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发展成熟并最终在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优质文章推荐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

知识纵览:(人教版)必修一总结|(人教版)必修二总结|(人教版)必修三总结|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框架表(上)|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框架表(下)|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总结



传道授业:高中过来人给高一生的15条忠告|衡中学霸教你如何提问题|怎样背诵历史又快有牢?|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历史选择题的9项“秒杀”神技|九大口诀快速记忆历史|文综复习建议拿走不谢|如何掌握历史时间|历史答题标准大揭密  成都家教  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5525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