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县域内农村园如何合理布局

县域内农村园如何合理布局

发表日期:2018-1-7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电话:13880486006
   农村幼儿入园难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问题,回顾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历史,农村本来就没有多少幼儿园,很多地方学前教育都是空白,接受学前教育就是上村小附设的学前班。后来,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村小被撤并,农村幼儿就没有办法就近上学前班。

    我们在西部多个省份的调研中发现,偏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学前幼儿寄宿、家长陪读、校车安全等农村幼儿入园难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村幼儿园布局,因此农村幼儿园合理布局成了化解问题的关键。

    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的科学布局,首先应基于县域地理生态、人口分布状况、村镇规划体系,结合人口出生和流动情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分布网络。当前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主要是由于在农村教育城镇化思维的影响下,直接把幼儿园布点到了城镇,使得农村幼儿无法就近入园产生的。因此,在县域学前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上,一定要合理规划,做到学前教育资源县、乡镇、村三级全域覆盖。

    在村级学前教育资源的布局上,应坚持人口较大的中心村独立建园,居住分散的自然村联合办园或设幼教点。在资源的利用上可以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村小校舍改建为幼儿园,尽可能方便农村幼儿入园。同时,要积极预测人口变动的情况,保证幼儿园的位置在未来20年与社区发展同步。县和乡镇面对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应尽可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量。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经费上积极投入,提供和预留建设用地,新建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坚持公办园为主,鼓励和支持民办园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的科学布局,其次要考虑建立科学的农村幼儿园服务半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中国家农村学生上学距离不应超过1.5千米,但是事实上由于农村地区复杂的地理生态和人口居住格局,空间服务半径的设定过于理想化,更为符合实际的参考标准应该是时间距离半径。已有的研究表明,1小时为学生上学距离的时间阈限,时间距离超过1小时将会出现第一个上学不便的峰值,因此在幼儿园布点过程中要考虑尽可能把儿童上学时间距离半径控制在1小时之内。

    同时,在农村幼儿园布点过程中还要重点考虑,幼儿园位置的安全性和幼儿上学路途的安全性。幼儿园位置安全性要求选址过程中考虑校园的地质安全和远离自然灾害等方面。路途安全性是指家长在接送过程中有良好的道路和交通状况。在确定了幼儿园位置之后,要整体规划和布局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建设、建筑物抗震和防火性能、建筑物充分利用太阳的角度、实用性、美学、外部运动场地、校园植被与环境、供水供电系统等方面,这些都需要专业设计与评估。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幼儿园分布网络,实现农村幼儿园合理布局,还需要解决经费支持问题。目前学前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的投入管理体制相同,都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对于中西部地区很多农业县来说,就面临着“主”不起来的危险,如果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会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的压力。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办好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首先,中央应加大对于中西部省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降低地区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县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财政压力;其次,制定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的国家标准,用刚性的国家标准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再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此外,还需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是幼儿教师缺乏。如何才能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就需要从幼儿教师培养的入口端发力。为此,可以借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乡村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创新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依托各省省属师范大学和原有的幼儿师范学校,启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幼儿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从优质生源的招生、严格的定向培养过程(包含退出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支持等方面,着力培养乡村幼儿教师。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幼儿园分布网络,必然会出现幼儿教师配备的困难,需要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甚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变动,可能也会出现未来幼儿园闲置、撤并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就直接把幼儿园布点到城镇,而忽视目前出现的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眉山活动房  meishan.scxshdf.com

百度搜索更多内容:县域内农村园如何合理布局
本文地址:http://www.chuanshijiajiao.com/News_View.asp?NewsId=6000 (转载请标明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家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权利,请与本站联系!
更多